1、简述社会主义本质中生产力目标和价值目标的关系。
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中,生产力目标与价值目标二者是互为条件的。
(1)生产力目标是价值目标实现的物质基础。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只是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 削阶级,消除了产生两极分化的根源,但要消灭贫穷、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发展生产力。人们只能在生产力所决定的允许的范围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可见,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价值目 标的物质基础。
(2)价值目标又是生产力目标的条件。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但是我们只能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因为这是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不坚持社会主义,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生产力既得不到解放,也得不到发展。
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的主要原因。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动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由我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
(1)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的分配结构。
(2)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由于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承包经营等实现形式。必然产生按劳分配以外的各种分配收入。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管理)都要有相应的市场评价,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应得到相应的收入。
此外,市场经济中还需要有风险收入、以及通过社会保障获得的收入等等。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经营方式、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为什么说农业是根本,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答:邓小平认为,农业是根本。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把农业放在首要地位,大力发展农业。这是因为:
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的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产品是轻工业的重要原料、重要的出口商品;农村又是工业品的主要市场;农业的发展能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提供劳动力等。
其次,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农业生产的发展直接关系广大农民生活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本世纪末能否达到小康水平;农产品又是城乡人民的生活必需品,所以又直接关系到城乡人民生活的提高,物价稳定,社会安定。
最后,我国农业生产相对落后,已成为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它已很难支撑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快速发展。因而,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现代化建设、社会稳定的基础,并最终决定着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是能否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