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dyf 时间:2018-2-2614:14:33
昆明2018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简答题(3) 简答题(3) 一、简述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答:(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这主要表现在: a、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与发展都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 b、社会意识的内容,无论其具体形式和水平如何,也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社会意识中的阶级属性是对社会存在中阶级关系的反映。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是: (1)坚持“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的中央政府在北京,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实行“两种制度”。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 (3)设置特别行政区,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 (4)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这种不变,既是承诺,又有《基本法》作保障。 三、简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答:(1)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同一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性质。具体表现为: a、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这是指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 b、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这是指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与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 c、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关系。即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对立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对绝对、相互区别的关系。即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 四、什么是认识过程的二次飞跃?这次飞跃的重要性和实现条件是什么? 答:(1)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二次飞跃。它是把认识化为行动,理论指导实践,理论经受实践检验和发展的阶段; (2)二次飞跃较之一次飞跃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因为:一是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二是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3)要使理性认识正确地回到实践,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必须把普遍原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从实际出发;二是理论要发挥指导作用,必须掌握群众。 五、简述科学技术是一生产力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1)科学技术是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水平上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古代社会,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还未产生,当然也就谈不上它是不是生产力。但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一生产力。这是因为: a、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 b、科学技术已全面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之中,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杠杆;③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2)科学技术是一生产力的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a、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一生产力,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b、科学技术是一生产力原理,要求我们切实认识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必须把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到战略性地位,认识“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c、现代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要求我国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应用于生产实践; d、科学技术是一生产力,要求我国必须发展高科技和知识经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早日实现。 六、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答:(1)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实际能力,体现着生产中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利益关系,体现着生产中人与人的物质关系。一定的生产力与一定的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 (2)在生产方式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二者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一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二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则阻碍生产力发展。三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方面,是相对活跃的,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方面,是相对稳定的,因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始终存在着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着生产方式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
电话:13708806772 0871-65090323
地址:昆明市五华区莲花池正街122号 昆明理工大学莲华校区 科技创业大厦C幢1楼108室
乘车路线:市内乘29.70.83.104.115.146.168.175.248路 昆明理工大学北门站或教场路口站下车